依据相关标准规定,吸湿发热针织内衣的定义为“由吸湿发热材料编织而成,并满足本标准升温值质保要求的针织内衣”。
据介绍,发热内衣最早是从日本兴起的,2000年左右,日本推出一种特殊纤维材料,它通过吸收人体散发的水分产生热量。这种纤维材料最早为登山队员所用,后来推广到普通消费领域。面料采用的纤维吸湿效果比较好,而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发热内衣大都是利用吸收湿气来发热。
专家解释:
“大多数纤维都有这个效果”
“其实大多数纤维都有这个效果,只是程度不同,从发热效果来看,天然材料如羊毛、粘胶等,一般吸湿量较大,其发热量大于普通纤维。”
那么市场上的发热内衣一般都采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呢?
登录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打开几款发热内衣的宣传页面发现,一些商品面料宣称为“德绒磨毛面料”“发热纤维”“东丽热绒”等,面料材质成分包括聚酯纤维、粘胶纤维、棉、腈纶、莫代尔纤维等。
根据专家介绍
吸湿发热内衣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一般而言,纤维的吸湿发热性能与纤维回潮率有很大关系。纤维的回潮率越大,则吸湿发热性能越好,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棉等材质的公定回潮率较大,其吸湿发热性能也较好,市场上大部分吸湿发热内衣的成分主要由以上几种纤维组成。同时,发热内衣的吸湿发热性能还与面料的厚度及单位面积克重有关,一般在相同纤维成分的条件下,面料越厚重吸湿发热性能越好。
纤维中的亲水基因和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在结合过程中会发出一些热量,各种纤维吸湿以后都会发出一定的热量,但这种热量发出来应该是有限的。
据业界人士介绍,发热内衣在业界属于专利技术,有的企业甚至设立研究所专门研发。但是,现在市面上打着“发热内衣”名号的产品比较多,很多产品其实并没有用发热纤维等发热材料,基本上不具有发热功能。
在行业标准FZ/T 73036-2010标准中规定,吸湿发热内衣应由吸湿发热材料编制而成,并能满足两项升温值指标:一个是最高升温值不低于4℃,另一个是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不低于3℃。其中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是服装吸湿发热性能的综合评定依据,该值越大,产品吸湿发热性能越好。专家表示,消费者可依据检测结果参考选购,对“薄暖”不必期待过高。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在发热内衣安全指标方面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但技术指标方面仅有行业标准,不具备强制性。未来,消费者需求仍不断升级,科技研发也从未停歇,消费市场亟须相关配套标准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