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绒自发热”“发热抗静电”“37度全身保暖”……在各类电商平台中,主打轻薄无痕的“自发热内衣”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优衣库、猫人、红豆、Ubras等多个品牌为满足年轻人需求,纷纷推出“轻薄又保暖”“自发热”等“黑科技”内衣。
随着新一波寒潮来临,多地气温下降剧烈,人们开始集中关注保暖产品,尤其是“自发热内衣”,今年以来更是保持着持续火热的销售状态。一件不算太厚的内衣真的可以“自发热”吗?科学保暖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中国质量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保暖衣里的“黑科技”
“发热黑科技,过冬有秘诀。‘自发热内衣’将我们皮肤产生的湿气转换为热量,冬天上身轻薄又保暖,无痕更贴肤。”在某内衣品牌直播间,主播正在为消费者耐心讲解产品如何“自发热”,短短几分钟,该产品销售量突破5000件。
以“自发热”面料为代表的过冬“神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贴身内衣。“自发热内衣”可以说是内衣行业的“黑科技”,已经逐渐占据了各大电商平台,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自发热内衣’的原料是什么?”不少消费者提出了疑问。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自发热内衣”市场发展以来,面料种类繁多,有羊毛、蚕丝、粘纤、腈纶等,市面上最畅销的产品多采用德国天鹅绒(简称德绒)面料。“德绒是一种混纺化纤面料,其成分主要是腈纶,掺有氨纶和涤纶,结构表面含有一层化学物质。该面料由德国拜耳公司发明,它的英文名为darlon,翻译过来就是‘德绒’。”某品牌内衣详情页标注着德绒面料的简介。
国家纺织制品质检中心研究员王宝军介绍,所谓的“自发热内衣”大都是吸湿发热,当纤维吸收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纤维吸湿性越高,吸湿过程中散热越多。
“当‘自发热’面料吸湿饱和了,就会停止吸湿发热,转为吸收人体热量,释放湿度。也就是说,‘自发热内衣’温度升得快,降得也快。”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张挺表示,“自发热内衣”上身四五分钟或者是五六分钟会吸湿发热,随后会迅速下降温度,当穿着二三十分钟的时候,织物基本上就不会再产生热了。
“自发热内衣”还需看证明材料
“自发热内衣”保暖性相较其他面料的内衣有什么区别?
此前据媒体报道,江苏省镇江市消协委托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针对电商平台宣传频次较高的内衣的“保温率、热传递性能、吸湿发热”等功能进行了检验检测。调查人员在6个平台分别购买了7件“自发热内衣”,然而从产品执行标准可以看出,虽然各品牌商家在宣传时打出的旗号都是“保暖”“自发热”等,但多数品牌的产品执行标准与“保暖内衣”无关。镇江市消协负责人表示,各平台店铺的“自发热内衣”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宣传情况。
如何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挑选出质量有保证的“自发热内衣”,令当前消费者感到困惑。“我本身比较怕冷,前阵子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自发热’保暖衣的宣传,就在旗舰店果断下单了,但体感并不比普通内衣暖和。”北京丰台区赵女士直言此次网购交了“智商税”。
中国质量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发热内衣的国标规定,只有一个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织品分技术委员归口的纺织行业标准《吸湿发热针织内衣(FZ/T 73036-2010)》。其中规定,吸湿发热内衣应由吸湿发热材料制成,并且面料在规定温度、湿度的实验环境中,能满足最高升温值不低于4摄氏度、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不低于3摄氏度两项升温值指标,即只有满足以上两点的内衣才能算吸湿发热内衣。
“‘自发热内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依然处在‘概念大于实际’的阶段。”王宝军表示,“自发热”功能会受环境影响,比如在很干燥的环境当中就没有什么吸热能力;其次纤维吸湿放热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容易保持恒温,若不能及时排湿,“吸饱”湿气的纤维还会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消费者不要被所谓的“黑科技”噱头迷了眼,理性消费最为重要。